个人简介:
孙民康,2018年9月进入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学院攻读体育教学专业(体能测评与训练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龚丽景老师。期间,共发表/录用论文7篇,以第一作者完成论文"冬季项目跨项选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发表于《体育科学》2019年第11期。2020年年6月,通过"申请考核"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攻读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家度过了最后一个学期,线上完成了论文定稿、修改、答辩以及"云毕业",特别的毕业季让我对母校更加不舍。临行扬帆 之际,言语总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情感的表达,让每个认真经历过的人无法一语道出其中的滋味。因此,我选择用平白的语言回顾这让我蜕变的研究生时光。
--孙民康
皂囊九扣阍,山立志不移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学院领导的勉励, 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教会我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我们明晰新时代体育人的使命与担当。
进入研究院,我是幸运的。研究院导师团队强大,拥有众多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他们深耕各自领域、诲人不倦,让我对体能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交叉学科背景,开拓了眼界;几乎每周一次的体育科技大讲堂,每一期都干货满满,让我们和大师面对面交流,快速了解学术前沿;同时,学院超高的师生比,优越的实验条件和良好的学术氛围,给了我们每个学生充足且强大的科研支持。
然而,初进研究院我是忐忑的。研究院里的实验器械我不仅不会操作,甚至很多都从未见过。实验室中有许多运动人体和运动医学方向的同学,他们基础理论扎实,英语水平高,科研基础好,每次交流都让我倍感压力,每节专业课都"充实"得让我"吃力"。
所以,研一阶段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打击"。好在研究院的领导和辅导老师经常和我谈心,时常鼓励、关心我。老师们总不厌其烦地解答所有"简单"的问题,并在课上引导我参与讨论、答辩,课下督促我阅读文献,练习实验设备操作。让原本想"破罐子破摔"、"蒙混过关"的我,逐渐适应了研究院的高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的老师们有大量的学术兼职和国家队备战任务,他们时常服务完国家队又匆匆赶回来给我们上专业课,也正是因为服务专业队,老师经常给我们带来很多专项体能训练最新成果与实操技能。比如,包大鹏老师指导的现代五项队,汪洋老师指导的击剑队等,他们不仅给我们呈现了最新的理论成果,还将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完美呈现,教会了我们灵活运用体能相关理论,做一名合格的体能教练。
此外,老师们热衷科研,奋战在科技助力奥运一线,但从没因为科研和备战任务影响我们专业课教学,每节课老师都精心准备。包大鹏老师的绪论以及平衡与速度能力、汪洋老师的力量训练、何辉老师的耐力评定方法、李燕春老师的运动补剂、晏冰老师的FMS等都结合了大量实例,穿插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老师们从来不给我们特定的结论,而是让我们整合前人的成果,提炼观点。老师们的一丝不苟和言传身教始终感染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学好基础理论,扎根体育研究的志向。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除了基础理论学习,基本实验训练,研究院还给我们准备了豪华的导师团队,很多导师只带1-2个学生,我也有幸成为了龚丽景老师在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唯一的学生。超高的师生比,带来的是更多的交流时间和高标准的科研训练。
龚老师长期从事动物低氧训练、运动与脂代谢和骨骼肌机能等研究,这些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同时,作为纯"体育生",我在科研规范、实验操作和外语基础等方面有诸多不足。龚老师要求我每个月读一定量的外文文献,每周向她汇报,还会反复提问,有些问题我回答不上来,她就让我再去补充查阅资料,直到自己理解透彻,讲解清楚,让她明白为止。
此外,龚老师还鼓励我积极进行论文写作,她从不限制我的选题,只要有不错的"点子",她就鼓励我跟进,带我一起检索、筛选文献。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在8个月内完成了6篇小论文。每次初稿完成,龚老师都会对文章进行反复审阅、提问,有时还会让实验室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每次按意见修改都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文章来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网址: http://www.tykjwxtbzz.cn/zonghexinwen/2020/0709/365.html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投稿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编辑部|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版面费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论文发表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