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建新 王凯
【摘 要】交往能力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尤其是当今社会一个人的交往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通过相应的体育活动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基本交往能力与技巧,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47-01美国史上唯一四连任的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要想使文明得以延续,我们就必须发展人类关系科学――使所有人,所有物种和平共处于同一个世界。”当前,中国正上下齐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个人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能力是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育部门不仅承担着对其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应兼顾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快速发展成熟的阶段,同时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中的学生人际关系有其固有的一些特点,加上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影响,如果问题出现时没有给予良好的处理,将会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一 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培养的重要性任何体育运动都处于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中。体育运动的本身并不只是比赛的胜负,更多的是组织与组织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体育对于人的影响更为深入、更为广泛,可以说体育运动已融合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自身素质的形成受环境的影响,而人的素质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体育运动中人际关系的形成,所以,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才能使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完美融合,参与者才可以团结一致,促进体育事业的进步。人的体育能力是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而社会关系是通过人际关系具体表现的。因此,人们的体育能力之中包含着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了解。认识、调整和改善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体育能力,可以认为是人们增长体育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基础和前提。二 高中体育教学交往的有效措施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交往理念。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交往来说,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交往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作为教师要与学生有较多的互动,教师要提供教学活动,从而配合提供一个有效的渠道,让教师更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心情,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有更好的配合、有更好的交流,为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奠定相应的情感基础,为教师制定教学的有效策略提供相应的参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设铺垫,从而使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第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作为学生的指导主体,但并不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好相应的交流步骤和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加,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第三,教学交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能力,当满足这种内在需求时,人会产生愉悦的体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真正认识为什么而学习、学到了什么,并且进一步加大自身学得快学得好的欲望。第四,教学交往方式要合理地选择。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外,还要有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交往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交流交往方式的选择。针对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说,教师要调整好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也需要教师选择不同的交流、交往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交流手段,从而保证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保证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营造交流的气氛,尤其是对体育课来说交流是整个教学有效进行的保证,因此,教师要首先营造一个好的交流气氛、教学环境,这样既能使学生放松心情,也能提高教学的质量。综上所述,中国高中的体育教学中的交往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的交流是贯穿于整个课堂的,从开始到结束,这个环节是必需的。目前,教学中的交往原则得到了教育家的一致好评与认可,这种教学上的交流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这才是教师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参考文献[1]张毅.在体育教学中建构交往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2]林楚云.体育教学中师生双向交往观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08(15)[3]陈临.体育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交往观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文章来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网址: http://www.tykjwxtbzz.cn/zonghexinwen/2020/0522/360.html
上一篇: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及管理办法
下一篇:关于广场舞噪音扰民背后的社会现象简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投稿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编辑部|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版面费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论文发表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