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场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学校体育场馆没有很好地面向社会开放,这不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本文主要分析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现状,进而针对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管理办法。
关键词:全民健身;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分析;管理办法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校园体育场馆设施越来越全面,校园体育场馆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伴随着这些进步而来的,是学校体育场馆闲置时间过长,开放性不强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约85万个,而其中有65%是学校体育场馆,但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却仅为30%。一方面是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在学生节假日时间大量空闲,另一方面是社会体育设施的严重短缺,这种矛盾的存在,不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也不利于校园形成开放的人文和体育环境,更不利于学校体育场馆更好地为社会体育事业服务。
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1.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我国法律的要求
我们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建国伊始,就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程度的法律法规。其中,最直接的是2009年,我国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部国有体育场地设施均需向社会大众开放,要强化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提高利用率”,这就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义务。
1.2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健康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讲,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支付起昂贵的高级健身房费用,人们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健身房的昂贵开销和小区里相对简单的社区体育设施和大众健身项目而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无疑是大多数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因此,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学校体育场馆实行对外开放。
1.3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教育业的重视,国家财政对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校园里的体育设施也越来越全面和高级。但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以及学校对外开放意识不强的原因,学校里的体育场馆并没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间接导致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提高校园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必须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2.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困境
2.1行政监管的缺失
虽然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场馆应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但是,有很多法律的要求并没有落实到实际中,也没有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形成了监管的缺失和监督的不利,很多学校由于惯性作用,很难进行自身主动的开放和创新,这就使得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进程难以顺利推进,目前的开放现状不容乐观。
2.2校园安全难以保证
2.2.1如果学校体育场馆实行全面对外开放,那么无疑会造成大量的社会人员混入校园,增加了校园保卫的工作压力。另外,这些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人目的不纯,因此很难保证校园内老师和同学们的财物安全,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和谐校园的建设。2.2.2锻炼人群的运动安全难以保障。如果来校园里锻炼的人缺乏相应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运动安全常识,在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激烈肢体对抗运动造成的损伤,加上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受伤之后不注意恢复等,经常会出现运动致伤、致残等伤害性事故。目前我国对于此类伤残责任的界定仍然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部分校园管理者为了避免相应麻烦的产生,会采用限制开放时间或者直接关闭体育场馆的措施,从而导致了校园体育场馆利用率低的情况发生。2.2.3物耗与经费问题数据表明,体育场馆的成本维护费用同它的利用效率和开放程度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场馆越开放,利用率越高,所需要的维护费用就越高。但是,由于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同,场馆与场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经费使用差别,一些学校经费不足,虽然体育场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以建设,但是后期维护后劲不足。如果强行让这些学校无条件开放体育场馆,那么会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担,甚至还会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除了对学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进行维护之外,学校还要支付场馆运行管理人员的薪资、设备更新费用、以及意外伤害保障等一系列费用,导致学校体育场馆运行经费严重不足。2.2.4场馆管理问题①管理人才的缺乏由于校园体育场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其日常管理也必须由相关的专业人员负责。但是,目前来讲,很多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员都是就地取材,或者是学校的学生、或者是学校的退休老师,严重缺乏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人才,导致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单一、制度不健全,无论是专业性还是服务性都毫无优势。②时间管理的难题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的管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学校的体育场馆首先应该保证正常的校园使用,保证学生的日常锻炼和课程需求,其次才是面向公众开放,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在实际开放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掌握不好时间管理的度,导致学校教学使用和社会公开使用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和谐有序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民众的锻炼热情。③管理模式单一由于我国的学校一般都是公办,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思维惯式,直接导致了学校管理者受旧思想束缚大,对于校园体育场馆的开放不热情、不主动,不愿意将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和社会进行接轨,也不主动探索自负盈亏的场馆管理道路,等、靠、要思想严重,缺少风险规避机制。④社会化运营手段落后目前,即使我国很多学校体育场馆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但是大部分来讲,都是义务的、免费的,加大了人员流动,也增加了校园体育场馆的管理和成本维护负担。这就显示出了校园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手段的落后,没有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和自负盈亏、通过租赁设施和场地的方式筹集场馆维护资金的方式。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运营手段落后,不能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创新,也不会进行市场化包装和推销。对于这些学校来讲,即使实行了社会化运营,也仍旧不足以避免资金短缺的问题。
3.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管理办法研究
3.1加强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监管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在政府统一的领导之下,发挥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社区、保险机构、税务部门和民政部门等的合力,才能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科学、合理开放。政府要将体育场馆开放纳入法制的轨道,实现立法立规先行,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支持和监管,同时,要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切实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的资金扶持,才能顺利地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实现。
3.2借鉴各方成功经验,规避开放风险
我国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面临着安全问题、经费问题和管理问题,只有积极探索开放的新道路,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经验,才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开放模式。3.2.1在安全问题方面,学校可以考虑增设保险机制,探索新型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保险制度,把开放带来的人身安全风险和财务安全风险通过保险的形式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降低学校的安全风险和负面影响,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后顾之忧。3.2.2在经费问题方面,除了寻求一定的政府扶持之外,学校可以考虑采用经营化的管理模式,在学校体育场馆闲置期间,积极与社会组织和赛事组织联系,将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进行租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期合作机制,通过社会化经营,提高场馆的知名度和盈利能力,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俱乐部”和“特长培训班”的发展模式,积极为学校创收,使学校脱离对政府资金的依赖,实现学校体育场馆的自主化经营。3.2.3在管理方面,学校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做好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工作,降低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另外,应成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学校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以及社会化运营,实现教学与经营的分离。
3.3构建网络共享平台,增加社区与学校的对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场馆的高效率利用,学校可以考虑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将体育场馆的具体闲置信息及时发布到平台上,便于参与锻炼者直接在网络上了解场地信息,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另外通过研发手机APP或者申请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和推广。全民健身计划中要求壮大体育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对接,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数量,为学校附近社区居民讲解体育锻炼知识,减少运动中意外伤害的发生。
4.结语
针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应该从自身建设入手,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积极探索符合市场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开放模式。与此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监督、指导和支持,除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之外,还应提供相应的服务,使学校体育场馆科学、合理、有效、有序地对外开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和谐发展。
作者:呼洋洋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蔡晨,卞雯文.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2):156-157.
[2]杨健.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0):149-151.
[3]唐玉栋,寿涛.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体育场地场馆对外开放的困境及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5):167-168,173.
[4]胡思博.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运营模式及制约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3):
文章来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网址: http://www.tykjwxtbzz.cn/zonghexinwen/2020/0522/359.html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投稿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编辑部|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版面费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论文发表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