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期刊信息

刊名: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主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
主管:国家体育总局
ISSN:1005-0256
CN:11-3262/G8
语言:中文;英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194399997591972
被引频次:40204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体育
期刊热词:
体育科技,体育,大学生,高校,教学,运动员,体育教学,体育科学,体育锻炼,篮球,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加强中学生体育运动意识的重要性

来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22 17: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 孙显征 摘要:通过了解中学生的体育保健与健康现状,强调加强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生理作用,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中学生由于长时间从事高强度高负

作者: 孙显征

摘要:通过了解中学生的体育保健与健康现状,强调加强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生理作用,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中学生由于长时间从事高强度高负荷的脑力劳动工作,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导致身体机能的减退,因此加强中学生体育运动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保健;兴奋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机体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40-02

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体育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中关注学生学习的时候是否真正重视过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学生长期从事的是脑力上和体力上的劳动,长时间的静或坐导致血液循环变慢,易致各种身体形态和功能衰退,如神经衰弱、视力下降、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等。本文旨在通过从体育保健的生理作用,分析加强体育保健在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保证中学生的身体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一、体育运动的生理作用

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周身各器官的功能,同时中枢神经系统也通过接受外周各器官的刺激来维持其自身的紧张和兴奋性。因此外周器官的运动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和兴奋性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学生长时间从事大量脑力活动,大脑经常处于超负运动状态,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时间较长。加之缺乏体力活动,大脑皮质的紧张度得不到有效缓解,从而弱化相应神经的调节能力,造成机体内平衡的失调。就体育活动而言,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得到有效的锻炼,使神经系统在工作过程的灵活性、均衡性、强度和神经细胞工作的持久性得到提升,并且能使神经细胞获得更充足的能量物质和氧气的供应,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大脑和神经系统在紧张的工作过程中充足的能量物质获取。因此加强中学的体育锻炼活动能改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均衡性,提高大脑的综合分析能力。有机体内神经系统机能有效改善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和完善了个器官系统的各项功能,尤其是运动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中学生由于长时间的静或坐导致血液循环变慢,各组织器官能量缺乏易致各种身体形态和功能衰退,如神经衰弱、视力下降、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等。而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能量消耗,就需要提升血液循环的速度来提供足够的供氧及能量物质来满足身体各部位的需求。同时,血液需求量的激增,血液循环速度的加快,又促使心脏从形态和功能上产生相应的适应,该适应过程能有效地提升心血管系统功能。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心脏器官产生工作性肥大,主要表现在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容量增大。提高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担,血压和心率变化比一般人要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人体的呼吸过程是机体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进氧气来满足体内代谢需求,同时又不断把机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平衡的血氧浓度。肺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能使肺的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主要表现在骨性胸廓发达,胸围增大,呼吸肌的肌力增强。这些改变能使肺泡的弹性和通透性得到大大提高,更有利于气体的交换。因此体育运动活动能提升参与工作肺泡数目,改善肺泡弹性,增加肺活量,提高机体各器官的工作效率。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适量的体育活动能提升机体内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和利用功能,进而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能通过肌肉运动刺激骨组织,增加骨骼中钙成分的储存量,使骨密质增厚,增加骨骼的弹性,提高骨骼的抗弯、抗压、抗折能力;同时保持关节较佳的灵活性,韧带较佳的弹性,提高运动系统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减少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有利于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

5.调节心情,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能大大提高自身兴奋性的运动项目,可反射性提高大脑皮层和丘脑,包括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下丘脑是主要控制人体多种功能的中枢,其中包括“愉快中枢”,因此体育运动能使人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心情舒畅。体育运动还可以对青少年的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可改善自制力不强、悲观厌世等沮丧消沉情绪。体育运动有效地改善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对空间、时间和体位的感知和判断能力,提高机体的应变能力,使人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增强,更有利于适应社会的发展。

6.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血液系统中的白细胞的数量,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对病菌的传播起到很重要的阻碍作用,从而增加了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时,运动后要适量地补充优质蛋白质,避免因机体遭受病毒侵袭时,产生大量抗体(免疫球蛋白),中和某些感冒因子,使蛋白质过度的消耗;体育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消耗能增强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运送氧气的过程中,需消耗血红蛋白;因此在蛋白质营养不良时,会导致免疫能力降低。故体育锻炼后,合理安排饮食亦能有效提高肌体的免疫力。

二、中学生如何科学健身

中学生由于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休息时间较少,且时间不灵活,开展固定有规律的运动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适量的体育运动,要选择正确的运动形式和方式。

1.合理选择运动形式。运动形式可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氧运动的显著特点是运动强度低,持续时间长。有氧运动首要能量来源于体内糖分的分解,在糖分分解能量不够的情况下可燃烧体内脂肪;有氧运动在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有氧运动是锻炼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打太极拳、慢跑、骑车、登山、游泳、暴走等是有氧运动较常见的运动方式。而无氧运动强度大,由于体内的糖分解提供能量时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不适宜作为健身保健,常见的项目有:赛跑、跳高、举重、投掷等。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人身体状况及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经常锻炼。2.运动强度要适当。适宜的运动强度是科学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要根据个人身体的健康情况及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的状况,结合运动者个人爱好和生活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过程应遵循强度从低到高的渐进原则。从低强度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再逐步增加锻炼强度,同时还要定期进行体质、心肺功能检测,在此基础上调整运动强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逐渐由小到大,并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促进身心的发展。

3.合理选择运动时间。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也至关重要。早晨时间,人体的冠状动脉的张力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都处于较高的状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中老年人极易发生心绞痛、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因此,锻炼活动应选择在下午或晚上的时间,如在清晨参加锻炼活动,运动量要尽量小。而中学生早晨跑步和做操能提高兴奋性,活动量适当大些。因此,不同的个体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锻炼的目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运动时间段。

4.做好准备工作。科学的体育健身运动还包括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和锻炼后的结束放松运动。准备活动是以较小的运动量使机体的各关节、韧带、肌肉得到充分活动,心血管系统得到有效准备,提升机体各器官和组织运动前的适应性。运动结束后,一般要采用较小强度的放松活动,使处于较高活跃度的心血管系统循序渐进地恢复到安静状态。锻炼前准备活动和锻炼后的结束活动的缺失是造成运动意外的常见原因。外在环境因素也是运动准备工作的影响因素,如在炎热或寒冷的天气环境中运动,要根据天气情况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三、讨论

由于中学体育锻炼面对的主要群体是中学生,学生是高强度脑力劳动的群体,体育工作者长期与学生保持密切接触,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同时一定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中学生体育保健意识。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面健身计划(2011―2015)》的通知上要求,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的同时,也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结合现在终身体育的思想,可体现出强化中学生自身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各器官的功能,有助于人体气血的流通,保证大脑和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休息。但只有适合自己的运动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体育运动是中学生在进行体育保健中需要坚持的运动原则。

参考文献:

[1]曹新志,陈小龙.运动训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J].咸宁师范学院学报,2001,16(4):68-71.

[2]苏耘.体育运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8):122-123

[3]张英,程远义.浅谈科研人员如何进行体育保健[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2):100-101.

[4]殷莹.强化医院医务工作人员自身预防保健工作[J].西北国防医学杂,2005,26(5):398-399.

[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69807.htm

文章来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网址: http://www.tykjwxtbzz.cn/zonghexinwen/2020/0522/357.html

上一篇:高中学生体质测试及引体向上训练方法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