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形成良好运动习惯、培养运动兴趣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兴趣为导向[1]。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势必要思考单纯的课内教学的局限性,如何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开始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关键词。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定向越野传入我国,随着定向越野易调动学生运动参与热情、提升耐力水平、培育学生社会适应性等集健身性、实用性、挑战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特性不断被发掘,中小学、高校也开始开设定向越野课程,但现有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定向越野的课程发展,如何满足学生需求,构建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成为本研究的核心。
定向越野因含有奔跑、跳跃、攀爬等肢体活动,能够充分锻炼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沉着、果断、冷静、勇敢、合作互助精神,在无形中培养着学生与人相处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定向越野的参与环境也摆脱以往中长跑的枯燥形式,使得学生在趣味性中完成对身心的锤炼。
学校体育改革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开展定向越野能够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定向越野重在参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个性发展,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富有极强的身体性、挑战性和创造性。在参与中调动学生自主意识与身体相结合,是体能与智能相结合的一种运动形式。近年来,定向越野也越来越受重视,其课程创造性空间大,例如有学校老师将定向越野课程与地理课程相结合,极大地拓宽了课程的趣味性,在娱乐的过程学习知识、锻炼身体。例如北京丰台区已经举办了五届的中小学定向越野比赛,通过森林公园、北京世界公园,让学在运动中了解世界,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
这一节中,首先给出Γ中η值平方可积函数f修正随机梯度的定义,这里“修正”是指本文的定义是在文献[8]关于随机梯度定义的基础上,考虑函数真正的“湮灭”而进行了修正,进而定义修正点态随机梯度。
体育本质的价值在于“育”,通过身体锻炼的过程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品质,遵守规则,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引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信任,实现共同目标。从其本质来看,学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特别是当下,独生子女较多,孩子们更应该学会合作、交际,在竞争中磨练自己,体验在竞争压力、一定运动强度的身心成长。定向越野给与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学习、协作、分工、自主决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顽强不认输的意志品质,同时其开放式的环境与体验乐趣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定向越野形式简单,具有趣味性,是对智力与体力的考验。规则简单,对运动装备,身体素质要求不高,不同年龄段都能参与。“终身体育”的核心思想是体育教学在满足学生在校时的身心发展同时,促进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实现终身体育意识与目的[3]。学校通过学生“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一到两门运动课程,并通过习得的运动技能满足终身体育参与条件,促进全民体质提升。
近年来,国家提出一系列方针和政策,要求提升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仅仅是运动技能、意志品质、身体锻炼,主要通过培育运动兴趣,在兴趣为导向下提升运动技能,锻炼身体。在学生自主创造力的培育上主要受运动的形式限制,而定向越野完全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只是引导,在运动参与中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完全脱离教师的视野约束,学生的自主抉择、想象力得到释放。定向越野需要学生自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我判断,结合自身知识,灵活、有计划地完成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探索,学习定向越野运动过程教会学生思考,定向越野很好地诠释了探索的意义,是学生培育创造力很好的平台。
课程教学内容关乎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因此课程教学内容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因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限制。如何实现课内课外教学互补是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的关键。“课内外一体化”课程内容应该是课堂教学、区域环境特色、文化特色、课外锻炼相兼容的一种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课内外的互补性,形成特色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实现因体育体,因体育人。
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包括课程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和结构体系[4]。
“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主要由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活动构成,而学校体育科则担任指挥棒的角色。课堂教学又由运动实践、理论知识构成。课外体育活动由学校体育节活动、体育社团活动、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校内外体育比赛构成。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动态反馈给体育科,体育科根据学生体质测试情况,相应调整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体质。“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结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因为楚墨不这么看。他与静秋相恋两年,除了吻过她的额头,两个人从没有越雷池一步。他认为静秋对他越来越冷淡全因了康芳。——康芳有一个需要照顾的丈夫,康芳只有一个女儿,自私的她希望女儿和女婿能够守在她的身边。
山东沂沭泗河骨干工程洪水标准适应性分析研究……………………………… 尚书河,刘友春,闫芳阶等(12.10)
体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基本目标和课程发展目标。基本目标即通过体育课实现体质健康、获得运动技能与技术的目标。课程发展目标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协作能力等身体方面以外的品质,也正是教育部提出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强调“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宗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逐渐凸显[5]。
“课内外一体化”设计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方式方法多元化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培育运动兴趣原则。在设计中小学定向越野课内外活动形式时要考量环境特点、学生特点、年龄段特点,以提升身心健康、培育终身体育意识、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主[6]。
图1 “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结构
基于“结构-定向”理论的设计思路考量,须通过分析教学(课外活动)内容,学生准备状态,设计教学(课外活动)目标、类型、方法,并实施教学(课外活动),对实施成效进行考核,最终形成定向越野“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及时总结,形成反馈,促进教学(课外活动)分析、设计与实施,形成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良性运行,如图2。
图2 “结构-定向”理论模式下的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设计流程
分析、设计、实施、反馈修正的结构设计构建了中小学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其模式是结合定向越野及学术的特点,通过分析得出最佳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应用到教学设计中,对于核心部分实施定向教学、定向设计,正确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结构,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活动开展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定向越野的热情,在提高运动技能、身心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更好地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图2为实验配方1#和2#经注塑样板后的对比照片。从图2中可以看出实验配方1#对应样板表面出现明显的雾痕,而当不添加相关抗氧剂和光稳定剂的配方2#,注塑样板的表面并没有雾痕,光泽度也较高。两样品的表面光泽度测试结果为:不添加抗氧剂和光稳定剂时,光泽度为74.4;而添加了相关抗氧剂和光稳定剂后,材料光泽度下降到了34.6,光泽度差值达到了-39.8。由此可见,雾痕是抗氧剂或光稳定剂引起的。因此在配方中分别单独加入抗氧剂1010、抗氧剂168和光稳定剂来确定雾痕具体是由哪种物质产生的(如配方3#至5#)。从表2中光泽度差值的结果可以看出,雾痕的产生主要与抗氧剂1010相关。
[1] 新华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5/06/content_5070968.htm,2016-05-06.
[2] 李宝国,牛点点.定向运动对青少年生命意义的影响[J].青少年体育,2019(04):28-29.
[3] 黄正喜,汪红琼.武汉市中小学体育课堂开展定向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1):72-74.
[4] 王铎霖.公共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03):66-69+73.
[5] 彭泽平,李礼,罗珣.新中国70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J/OL].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05):373-380.
[6] 付欣.结构—定向理论在初中定向越野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文章来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网址: http://www.tykjwxtbzz.cn/qikandaodu/2020/0522/339.html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投稿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编辑部|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版面费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论文发表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